回答

收藏

分层面讨论灾后重建的具体问题[转abbs]

工程问答 工程问答 1481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8-05-21

在四川灾区,估计超过500万人的住房成为危房,未来几个月将主要居住在近300万顶帐篷之中。加上各类公共建筑,此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面积我们预计在1亿平米以上。

面对如此宏大规模的重建工作,除了需要我们大家捐献钱物、义务勘测设计,更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规划和技术问题。只有所有设计人员都充分理解和认识了这些问题,并在相当程度得出公认的解决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灾区的重建做出有效的贡献。

以下是我当前考虑的一些分层面的问题方向,权且抛砖引玉:

一、在宏观策略上
方案:外迁
参考arcmingzhu此帖:本人不支持震后重建,欢迎科学理性探讨
在重灾区严重受损,大部分群众已经转移到平原地区的现状之下。或许确实应借此机会,通过行政扶持和经济手段,对人口布局作相应的调整。
1、建议现有灾民的一半左右,留在成都平原,就地城市化。需要政府引导一些大型产业化项目作为牵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结合四川城乡统筹的试点改革,一步到位。
2、再有1/4的人口,移民至四川盆地其他区域,或转到其他省。目前已有部分灾民前往宁夏。
3、剩下不超过1/4的人口,返回灾区。在减轻灾区生态负担的前提下,从事林农生产加工及旅游业。

二、在规划层面上
方案:集中
前闻有单位已主动请缨承接灾区城镇重建规划,望各方多慎重作好调查研究。
1、在系统的地质勘测调查出来之前,不宜如传统做法,仅凭等高线图开始着手规划。
2、汶川等地已有意选址另建新城,除了地质调查,宜与新的交通干线结合考虑,不应以造价低为选择标准。
3、本已列入规划的交通干线自身防震选线和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如成兰铁路、川藏铁路、都汶高速、川甘高速等。
4、减少分散村寨,集中于干线交通可达的县镇。同时不忽略岷江上游发生灾害时期水路所起作用。

三、在建筑层面上
方案:平房
设计工作本身,我们已经发起倡议接受业务工作者及设计公司的报名。但仅仅解决设计者和费用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已经有版主及网友提供了一些资料与想法,比如柔能克刚:隔震制震优于抗震利用在震灾中稍有损坏的房屋等。在这里我们也试作梳理:
1、大跨度公建,如学校等,有无改变模式的可能?减跨?减层?随震?
2、以前面的人口疏散策略来看,如果人口减少了、土地较为宽松,是否在断裂带可考虑全平房的学校?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逃生过程,平房都必然有极大的优越性。并且实施的成本与技术难度都非常的低,易于大面积推广。
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施工质量得不到全面保障。那么作为设计者是不是可以考虑一种“低监督”的设计方案。即使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不如设计所定,也能相当程度的保证面对自然灾害的抗打击能力。同上举例,如“平房+轻质屋顶”,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都发生的情况下遭遇强震,也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安全。这类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土地成本,而土地成本的解决则依赖于人口的外迁。

原帖地址: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3364936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