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北京市防水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工程问答 工程问答 919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8-08-20

  防水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防水材料作为防水工程的主体材料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防水材料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国际瞩目的北京建筑市场已成为各类建筑防水材料展示的舞台,国内各地产品和世界各国的产品争相亮相。北京市防水材料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整个防水行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背后,市场的不规范和暗箱操作等不正当竞争现象依然存在,质量低劣的产品充斥市场和防水工程。规范防水材料市场,使防水材料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企业数目、产品种类同步增长
  自1992年起,北京市建委对进入本市建筑工程市场的防水材料实行准用证管理,北京市防水材料进入规范管理阶段。当时生产企业有20多家,以北京奥克兰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引进的德国防水卷材生产线作为全国防水企业一面旗帜,其他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技术和设备水平都很落后。产品以石油沥青纸胎油毡为主,品种较为单一,技术水平也较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防水材料市场管理由认证管理到准用证管理到备案管理,北京市防水企业由第一批的20家左右发展到现在在册的154家,外地进京企业也由原来的20来家发展到150多家,企业已由原来的一枝独秀,发展到百家争鸣。
  北京市的开复工面积由1992年的不足2000万平方米到2004年总开复工面积1亿2千万平方米以上。这诱人的市场,使一些企业不惜投巨资改善生产装备。目前北京已有10余条国产化的改性沥青生产线,生产能力已超过当年的奥克兰引进生产线,生产设备也由原来的功能单一,发展到多功能一体化,既能生产各种类型胎基的改性沥青卷材,又能生产自粘和瓦类防水材料。北京市防水材料生产企业装备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性能也不断提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994年前最高耐低温性能为-10℃,1994年后JC/T559-94《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JC/T560-94《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标准出台,指标提升到-15℃,2000年GB18242-2000《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GB18243-2000《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标准出台,指标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达到-18℃,而且从产品技术指标上突出了产品耐久性。聚氨酯防水涂料由1992年前强度1.0MPa、伸长率200%两项指标调至GB/T19250-2003《聚氨酯防水涂料》标准规定强度1.90~2.45MPa、伸长率450%~550%.产品品种也发生很大变化,聚氨酯防水涂料由单一的焦油型双组分发展到现在有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双组分彩色、非焦油型等,按功能分平面、立面、潮湿基面施工及外露施工等不同品种、不同功能的产品体系。最近又开发出易于机械化施工又能人工刮涂的聚脲酯类高性能防水涂料,产品种类不断增多。
  新型防水材料已成为北京市防水材料市场的主流。巨大的市场需求、广泛的对外交流及多方面的政策管理,使北京市防水材料在产量、规模上处于我国防水行业中的领先水平。北京市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企业备案的已有56家,其中年生产能力500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有10家,占企业总数的17.8%,年生产能力200~500万平方米的企业占75%左右,200万平方米以下的企业占10%左右;2003年改性沥青产量8000多万平方米,占全国产量的1/4,总生产能力超过2亿平方米;各类高分子防水卷材企业在北京备案的有18家,2003年生产量达500多万平方米,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平方米;聚氨酯防水涂料已备案的本市企业有37家,2003年生产量达8000多吨;各类刚性防水材料产量达8000吨以上。其产品除满足本市工程需要外,还有近20%的产品销售到各地,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
  两方面问题制约发展
  北京市宽松的外部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诱人的市场需求,使北京市防水行业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首先,北京市拥有先进的科技资源。目前国内防水材料中很大一部分技术来自北京,例如SBS改性沥青技术,当时北京市建工研究院依据引进技术,利用国产原材料进行研制开发并成功推广,单组分聚氨酯是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并获得专利,硅橡胶防水涂料是北京市科化研究所研制开发等。
  其次,北京市是国内防水卷材设备的设计、制造最先进的地区。北京市建材工业设计院经过近10年的研究、设计,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国内生产线的生产经验,目前共设计了十几条国内较先进的大型生产线,提供了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接轨的条件;北京耐博基业公司在自粘防水卷材生产线设计制造上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尽管北京市防水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在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行业自身发展来说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从企业自身来看
  1.防水材料企业缺乏技术人才,这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技术人才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人才、开发技术人才,还包括施工技术人才。企业生产和施工多半是农民工,边学边干,以不变应万变,无形之中给工程埋下质量隐患。
  2.企业管理不到位,生产工艺控制不严。生产人员对整个生产工艺理解不深入,对生产中应重点控制的点控制不到位,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
  3.企业对检测工作不重视,有的实验室形同虚设,有的实验室检验能力不足,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控制不到位。
  4.企业普遍对产品环保性能认识不足,加之国内原材料对环保指标要求不严,进口原材料价格又高,致使产品环保指标不够理想。
  5.企业法律意识不强,不知法、不懂法现象比较普遍,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哪些已触犯法律。
  6.企业产品包装标识混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4年一季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防水材料共抽查34个产品,其中只有9个产品的包装标识符合标准要求,合格率不足30%.企业产品包装标识不规范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的企业是真的不懂,二是有的企业是明知故犯,产品规格型号标注不全,产品执行标准标注不明确(有的同时标注几个标准),大有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嫌疑。
  (二)从外部环境来看
  1.建筑防水的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防水市场不规范是众所周知的,无序竞争、层层分包、层层剥皮、背离施工定额与优质优价的原则等等,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关于防水工程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建立健全防水工程质量法,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2.防水工程设计和材料的使用与工程实际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目前建筑工程的设计普遍不重视防水,设计师对防水材料应用、工程实际情况、防水材料标准及施工规范不太了解,造成设计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加之一些不可告人的暗箱操作,制约了选材,工程质量保证从何谈起。
  3.各行业竞相制定标准,防水材料标准多且不一致,给假冒伪劣产品留下可乘之机
  现在除建材行业制定防水材料标准外,纺织和化工行业也在制定标准。行业之间的差别,使得标准指标侧重不同,造成标准的混乱,标准之间衔接不上,这自然阻碍了新型防水材料的健康发展。如止水条产品有国家标准GB18173.3-2002,又有行业标准JG/T141-2001,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工地和企业在应用标准上出现很大混乱。
  4.应用技术严重落后
  在发达国家防水材料施工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施工体系配套较齐全,而我国目前施工工法单一,防水系统配套性差,施工机具缺乏,基本上处于手工作业状态,有的尚未形成防水应用技术系统,使防水作业无章可循,加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5.市场不规范竞争使低劣产品充斥防水材料市场
  我国的建筑防水行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企业多且经营不够规范,企业单兵作战,缺少规模与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停留在价格竞争上,以低劣产品获得价格优势,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政府各部门应联合规范防水材料市场,建立健全防水工程质量法规,加强防水工程质量管理,实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责任制,推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期制度。
  2.促进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北京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大大小小有200多家,企业多且实力弱,竞争分散,已严重制约新型防水材料发展及和国外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已势在必行。
  3.鼓励防水施工应用技术的研究,推行机械化施工工艺。机械化施工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人的施工强度、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总之推行机械化施工是文明、进步,和国际接轨的一种体现。
  4.积极发展和大力推广应用新型、高性能、环保防水材料
  《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已确定建筑防水材料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全面提高我国防水材料质量总体水平,仍应大力发展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积极推进高分子防水卷材,适当发展环保型防水涂料,努力开发高档建筑密封材料、地下工程防水材料、城市桥梁工程防水材料、垃圾填埋场及城市污水处理场用防水材料;限制发展和使用沥青复合胎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材料和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淘汰焦油类防水材料和使用高碱玻纤制成的复合胎基材料。要加大各类防水工程使用高档防水材料的比例,实现防水材料产品系列化和应用技术化,提高防水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防水工程达到合理的耐用年限,全面提高我国建筑防水技术整体化水平。
  5.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市场供需和售后服务体系,从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6.清理和整顿防水材料国家和行业标准,严格禁止企业作为主编单位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免影响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行业的引导作用。建议成立建筑防水材料标准委员会,统一管理防水材料标准制定工作。
  7.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和企业生产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8.强化对进入工地产品的监督,把工程见证取样检测制度落到实处。
  9.政府各部门联合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使假冒伪劣产品无可乘之机。
  来源:《中国建材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