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日本经验

工程问答 工程问答 676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8-08-18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住宅建设,战后日本存在严重缺房户数420万户,随着住宅五年计划的实施,及政府为发展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所推行的各项金融政策、技术政策等,使住房不足现象很快得到了缓解。2000年日本全国约有半数以上的家庭居住水准达到了引导型居住条件。目前,住房存量大约为600万套。
  日本住宅建设在战后50年里得到快速发展,其原因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开始支持民间企业进行装配式住宅的开发和推广。到60年代,政府制定了“住宅建设工业化基本设想”装配式住宅开始在公营住宅建设中推广应用。到70年代,住宅装修改造,优良节能建筑技术进一步推广。经过日本住宅产业工业化几十年的推进工作,基本实现住宅建设、住宅部品的工业化。
  1.加大政府调控和指导力度
  日本政府发展住宅产业主要涉及两个管理部门,即通产省(现为经济产业省)和建设省(现为国土交通省),通产省负责调整住宅产业结构方面的工作,通过课题形式,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建设省侧重住宅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的协调,对涉及多部门需要协调和决策的,则先由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提出意见,由通产大臣拍板。为此,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以及相关咨询、研究机构以引导住宅产业发展。
  建设省设立住宅局,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设立住宅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
  建设省建立住宅整备公团(2004年更名为“都市再生机构”),作为建设开发机构。专门建设由国家财政补贴的“公团住宅”,向中低收入家庭出租。
  在当时的通产省、建设省建立住宅产业的审议会作为政府咨询机构,为通产大臣制订决策(规划、计划),引导住宅产业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2.突出住宅工业化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
  每个“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都确定了一两个住宅产业技术开发研究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制订技术开发计划并提出课题,从高层住宅工业化体系、节能化体系到现在的智能化住宅体系和生态住宅体系,集中优势兵力协同攻关,各个击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目标。
  3.及时制定技术政策措施及实施推进机制
  推动住宅标准化工作:始终把住宅标准化,模数化放在优先位置,为企业实现住宅产品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和供应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立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优良住宅部品认定,也称BL认定(英文BetterLiving)。1974年实施的优良住宅部品(BL)认定制度,是一项极具权威的制度,也是推动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促进了技术进步,奖优罚劣。
  实行住宅性能保证制度:1977年建设省作为一项重大措施提出实行住宅性能保证制度。通过来自第三方的住宅性能的认定和保证制度,确保住宅的质量和性能,极大的保护了住宅拥有者的利益,促进了住宅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积极制定经济政策措施及推进机制
  财政补贴:为了推动住宅产业的发展,通产省和建设省都采取了一些财政金融政策。1974年为了促进住宅部件的发展,通产省建立了“住宅体系生产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根据这项制度规定,对经同意进行的开发项目,向开发研究的企业提供50%的研究经费补助。建设省于1972年制定了《住宅生产工业化促进补贴制度》,以促进住宅生产工业所需的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对建设省在技术开发计划中提出的课题通过公开招标后对承担企业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或补贴。根据《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企业为其生产合理化而制定的研究开发课题,经审查后给予补贴。
  减税:建立了“试验研究费减税制”、“研究开发用机械设备特别折旧制”、“新技术企业化所用机构设备特别折旧制”,“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减税制”等等。
  贷款: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在方案竞赛后在建设中实施(实用化、产业化)时,政府金融机关将给予低息长期贷款。如涉及中小企业,还可根据《中小企业新技术改造贷款制度》,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发放低息长期贷款。此外,日本住宅金融公库为购房者发放低利率贷款,对促进住宅建设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它提供的贷款比商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低30%左右。在1993年财政年度(到1994年3月),该公库的预算为1240亿美元,签订的借款合同达770,000份。
  通过以上一系列财政金融制度,大大调动了企业开发应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企业使其经济活动与政府制定的计划目标相一致,使既定的技术政策得以实施。总体上看,日本住宅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政府职责比较清楚,基本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相对完善的住宅产业管理体制与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